“具身前沿,智领未来”
本次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 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办。这次盛会聚焦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产业应用前沿,致力于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强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互动合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学术与产业界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顶级平台,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提升我国具身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CAAI名誉理事长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CAAI理事长
清华大学教授
大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
学院院长
鹏城实验室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CAAI名誉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
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
同济大学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同济大学副教授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山东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同济大学长聘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深圳大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副教授
中山大学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员、资深研究科学家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研究员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中国科学院
计算技术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同济大学
助理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鲁棒机器学习和具身决策等相关领域。
北京邮电大学“拔尖人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和机器人大模型。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同时是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和CTO,智源学者。
天娱数科集团CDO 首席数据官。Google数据科学家,前美国德州州政府数据安全专家。3D具身智能&三维视觉感知领域领军人物。
智元机器人具身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专注于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操作模型和具身世界模型研究,致力于打造通用机器人,释放无限生产力。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智源学者。致力于开放环境泛化机器学习理论与系统研究。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学。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具身智能、强化学习、机器人控制和自动驾驶。
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内容包括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体和多模态大模型,致力于打造通用人形机器人和通用智能体。
工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规控算法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四足、双足等腿足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视触觉传感、光度立体视觉、多模态感知与视觉三维重建等。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伯乐计划”导师。2016-2021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开展博士后工作,2021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建立了“机器人操作感知与智能实验室”。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规划办主任。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机器人视触觉感知与灵巧操作。
博士,清华大学机械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具身智能、机器人操作、三维视觉、触觉感知,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元光学者,河北省机器人感知与人机融合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护理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触觉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工作
北京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特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途见科技创始人兼CEO。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曾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大模型及其在综合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城市科学与计算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于2016年和2021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现任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方向包括多模态理解与生成、多模态检索与推荐、多模态生成及预训练模型等。
中科院空天院副研究员,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分会理事,在中央科技办(科技部)借调,博士和博后就读于中科院空天院,导师是孙显和付琨研究员。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生成兵力、认知行为建模、训练仿真、多模态人机交互等。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于2016年和2021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机融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杰青;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期刊中心主任,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微纳与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向研究。
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机融合实验室智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成果转化特聘专家。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技术研究与产业落地工作。
博士,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机融合实验室传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人工智能与运动健康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生物医用纳米器件与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
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计算认知与常识推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1级“通班”班主任;海外优青,北京市科技新星。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主要从事人体运动建模与分析、仿人机器人动力学与运动控制等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服务机器人、机器人运动与路径规划、模仿学习、具身智能、计算几何等方向。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主要在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领域开展研究,聚焦视线估计和自然人机交互等问题。
工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智能教研室主任。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兼职研究员。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四川大学“双百人才”,CSIG青工委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学习和多媒体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安全信息感知与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IEEE Fellow,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年从事多媒体智能相关研究。
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专项首席科学家。北航二级教授、蓝天杰出教授,自动化学院和软件学院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方向带头人,复杂产品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委会副主任。
华为诺亚决策推理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智算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化学习、具身智能。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授、博导、江苏省社会公共安全协同科技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江苏省杰青。
何晓冬博士二十多年来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本领域世界级科学家,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24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京东探索研究院具身智能科学家。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控制、强化学习、具身多模态大模型。
慕尼黑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同济大学长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青干计划)、国家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实时系统研究所,研究科学家。兼任中美硅谷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CI)智能机器人青年专委会成员,GCI具身智能专委会(筹) 发起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人才”、“特聘研究骨干”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领域为机器人与自动化。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智源学者。致力于开放环境泛化机器学习理论与系统研究
京东集团-第五届博士管培生、京东探索研究院算法科学家,围绕具身智能技术、室内服务机器人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优青,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人社部“香江学者”。
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人显微操作与农业机器人自主化研究。
清华大学电子系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人平台测试场负责人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 PI,现任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大模型负责人,专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
现任光轮智能具身数据交付负责人,负责从资产生产、场景搭建、遥操作数据采集到算法验证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保障具身资产合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及规模化落地。
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致力于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
跨维智能研究顾问,刘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现任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CTO),同时担任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
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
博士,研究员,博导,IEEE / IAPR / CIE / CCF / CAAI / CSIG Fellow。2004年于中科院自动化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实践。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模态视觉感知、理解与生成。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青年学者基金获得者,澳大利亚机器人视觉研究中心课题组组长,澳大利亚科学院罗素奖获得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从事可靠飞行控制和健康评估等方向研究。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研究方向为机器智能感知、规划与控制。
浙江大学学士, 硕士和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国家青年托举人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交互感知与导航控制。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海洋研究院副院长,IEEE/CAA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T Fellow,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无人系统数据驱动控制和世界模型学习。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人才办副主任,中组部万人领军青年拔尖项目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吉林大学唐敖庆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吉林省杰青,吉林省人社厅高层次B类人才,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优化控制、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及测试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教育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究科学家,具身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任上海交大、复旦大学联培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具身智能、强化学习等。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国家青年托举人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交互感知与导航控制。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研究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国家级青年人才。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研究员、前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主机器人感知、规划、学习、交互和具身智能方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的多模态感知、学习与控制技术。
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和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研究员,通用视觉实验室主任,通院-宇树联合实验室主任。
美国UC Berkeley 博士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中的大规模物体泛化操作。
香港大学的访问学者,他曾就职于上海AI Lab,并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的主要研究兴趣为预训练语言大模型。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具身智能。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北京学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智能驾驶决策规划控制与仿真专家,ISO26262认证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驾驶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和中国图形图象学会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无人驾驶与混合增强智能等。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无人车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系并获得学士学位,又在工作期间攻读清华大学汽车系工程硕士并取得硕士学位。现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主要负责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数字化等方面的业务,同时在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担任专家委员秘书长。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导,智能汽车研究所副所长、智能动力系统控制研究室主任。2015年度国家优青、入选2022年度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重庆大学博士,中国汽研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北京学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控制与机器学习等方面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脑学者。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精密仪器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类脑机器人导航定位、类脑具身智能等。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加速进化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机器人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北航宁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可穿戴机器人、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和柔性传感。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脑科学、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博导,神经形态自动化与智能实验室(NAIL)主任,入选国家高水平青年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基于先进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感知与导航技术研究。
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视觉与自主导航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自主导航”核心技术研究.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IEEE Member,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博士,前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项目科学家,NASA火星登陆项目高级顾问。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机器人操作与导航。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的Senior Editor,以及RSS的领域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学习。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研究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委员,国家级青年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创智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足式机器人行为智能、强化学习。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IEEE Member,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博士,前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项目科学家,NASA火星登陆项目高级顾问。
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中国自动化学会年度人物。
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与机器人相关的计算机视觉。
阿德莱德大学副教授,曾是2019至2021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探索早期职业研究员奖(DECRA)获得者。他现任澳大利亚机器学习研究所视觉与语言领域主任。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国家优青(海外)。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具身智能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学习、多模态学习、具身智能,目标构建一体可泛化的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
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CTO,西安交通大学 机器人学博士,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研究院总工程师,陕西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加速进化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 助理教授,领导以人为本的机器人实验室,他荣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青年教授奖。他的研究专注于开发智能且安全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框架,以推动机器人在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后于谷歌无人车项目Waymo担任研究科学家。研究涵盖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国家优青(海外)。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型角色的控制与物理仿真,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具身智能等。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具身智能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学习、多模态学习、具身智能,目标构建一体可泛化的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防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工学博士,长期从事地面无人车辆自主驾驶技术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理环境智能感知和机器地图研究。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虚拟地理环境专业委会委员。
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长期从事众源数据智能分析与机器地图研究。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摄影测量与三维点云智能处理。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专业,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括星球车动力学与控制、数字仿真验证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在空间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星载计算机设计、航天器系统控制、星载信号处理、航天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专业。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车的感知与决策系统,工业机器人检修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无人装配、越野机器人的地图构建与规划等。
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大数据、移动计算、边缘智能。
研究员,校企联聘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防),空间目标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杰青/优青基金获得者。从事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73首席科学家,入选军队某人才工程。长期从事光机电一体优化设计、可调谐视觉组件、目标跟踪控制研究工作。
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研究员,中国舰船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指挥控制与仿真》杂志主编。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获得者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多源信息融合、目标识别跟踪等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多源信息融合、目标识别跟踪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CF高级会员,形式化方法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可信软件,利用数学的方法实现智能系统、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
研究方向为智能手术机器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致力于无人飞行器仿生自主导航与安全控制等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向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国家杰青,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机器人伺服等研究。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优青,博导。
硕导,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团支部书记。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智能系统设计与自主控制算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专业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湖南大学二级教授,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航空电子综合与体系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任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总师、教授。长期从事机器人、航天器总体设计及微小卫星领域研究工作
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常委、副总研究师,宇航空间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中心主任、上海市空间飞行器机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博士,现为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兼任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大模型、具身智能和AI for Science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人学习、具身智能领域研究。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三维视觉、增强现实与空间智能方面的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视觉、具身智能、数字孪生等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APR Fellow,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模式识别、具身智能、智能体学习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自动化系副主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EE/IAPR Fellow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智能学院副院长、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和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会士
8:30-9:00 合成大数据驱动的具身端到端VLA大模型
9:00-9:30 机器人模仿学习中的数据缩放定律
9:30-10:00 开放世界多模态基础模型
10:00-10: 30 从多模态认知到具身执行: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操作系统与大规模数据生成
10:30-11:00 具身智能大模型一体机:3D数据集驱动的智能创新引擎
11:00-11: 30 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
8:30-9:00 基于物理智能的世界模拟
9:00-9:30 视觉模型与空间智能
9:30-10:00 面向自动驾驶的世界模型构建
10:20-10:50 融合物理规律与数据驱动的世界模型及工业具身智能初探
10:50-11:20 高效可控的三维场景重建与生成
8:30-8:35 论坛介绍
8:35-9:05 面向具身智能的视觉质量评价
9:05-9:35 重建生成一体化的具身训练场构建
9:35-10:05 工业大模型:驱动工业具身智能
10:30-11:00 大模型时代下的强化学习
11:00-11:30 基于噪声数据的鲁棒学习技术研究
8:30-9:10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具身感知与学习
9:10-9:50 兼顾高精度和高泛化性的灵巧手和灵巧操作
9:50-10:30 从持续学习到持续智能
10:30-11:10 具身显微操作机器人柔性灵巧操作研究
11:10-11:50 持续泛化具身基础模型研究
8:30--9:00 共身智能:探索智能具身的新范式
9:00-9:30 自适应流场驱动智能微型管道机器人
9:30-10:00 人体动力学分析与智能足式机器人
10:00-10:30 多模态感知与交互推理:构建下一代具身智能
10:30-11:00 复杂狭窄环境中机器人的具身规划与想象
11:00-11:30 讨论环节:具身智能时代,传统机器人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8:30-9:00 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机械臂类脑运动控制
9:00-9:30 生物启发的具身导航
9:30-10:00 基于神经形态范式的智能机器人系统:从传感器、算法到处理器
10:00-10:30 Enabling Faster and Safer Robots with Neuromorphic Event-based Vision
10:30-11:00 基于环境几何信息的类脑导航研究
11:00-11:30 无源等速抗阻膝关节康复机器人
8:30-8:50 国际月球科研站科研作业系统论证规划
8:50-9:15 星球机器人精细操作技术
9:15-9:40 月面科研站建造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思考
9:40-10:05 具身智能与深空探测机器人:自主交互、环境适应与未来挑战
10:05-10:40 基于视觉的机器人定位导航与控制
10:40-11:05 基于视觉感知的表面缺陷检测方法及系统
9:00-9:30 机器人视触感知及智能操作
9:30-10:00 无人飞行器仿生智能初探
10:00-10:30 智能显微手术机器人
10:30-11:00 面向高可靠智能控制系统的形式化验证技术
11:00-11:30 具身智能系统安全评估与防御探索
11:30-12:00 多源信息融合信任目标识别
一起来聊一聊有趣的VLA
具身智能的高质量数据
面向辅助行走外骨骼机器人的人体未来运动推理算法初探
可泛化的具身操作统一表征
可微分的Real2Sim2Real具身智能系统
面向具身场景的多模态融合检测与分割
13:30-14:00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探讨
14:00-14:30 可泛化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移动操作
14:30-15:00 面向通用技能的人类运动先验的学习与仿真
15:00-15:30 构建“一脑多态”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及规模化应用探索
15:30-16:00 从人类运动中学习多样化的人形机器人交互技能
16:00-16:30 从机器人跑酷到全身运动
13:30-14:00 水下鱼眼视觉感知与控制
14:00-14:30 大模型下的机器人感知与决策探索
14:30-15:00 世界模型与机械臂操作
15:00-15:30 生态进化动力学系统最优控制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15:30-16:00 面向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多驾驶员在环平台开发与应用
16:00-16:30 人类智能增强的自动驾驶系统自进化关键技术
13:30-14:00 面向开放环境的视觉-语言导航
14:00-14:30 遥感分布式基础模型研究新进展
14:30-15:00 智能体决策引导的视觉语言导航
15:00-15:30 具身视觉语言导航
15:30-16:00 D学习及多旋翼图像伺服悬停应用
16:00-16:30 OpenFly:无人机视觉语言导航的大规模测试基准
13:30-13:50 多模态触觉感知理论与实践
13:50-14:10 超越人类感知能力的触觉传感设计
14:10-14:30 GelStereo视触觉传感器及仿真近期研究进展
14:30-14:50 基于无透镜成像的超薄视触觉传感器
14:45-15:15 海报&DEMO展示
15:15-15:35 触觉感知
13:30-13:55 具身智能驾驶的安全强化学习方法探索与实践
13:55-14:20 具身智能赋能的城市车辆自主跟驰
14:20-14:45 具身智能邂逅新汽车 孕育出行新形态
14:45-15:10 智能驾驶VLM大模型技术展望
15:25-15:50 自动驾驶与智能底盘具身智能控制——交互学习进化与约束安全
15:50-16:15 基于沙盒监管的大数据闭环模型训练
13:30-14:00 基于空间语义约束的视觉语言自主导航
14:00-14:30 开放空间具身智能体视觉语言导航
14:30-15:00 语言-视觉-空间的三元对齐:无人机具身智能的跨模态定位
15:10-15:40 AeroVerse:跨空间具身体系研究初探
15:40-16:10 基于城市空间认知的具身智能体行为建模
16:10-16:40 基于强化学习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后训练
13:30-13:55 无人艇自主感知与融合--挑战与对策
13:55-14:20 机器视觉感知新型光学调控技术
14:20-14:45 基于地面力学的移动机器人具身智能研究
14:45-15:10 知识驱动的空间机器人强泛化操控策略生成
15:10-15:35 偏远地区无人机巡检组网及轨迹智能生成关键技术
15:45-16:10 面向复杂越野环境的机器地图构建与导航应用研究
13:30-14:15 三维世界中的通用具身智能体
14:20-15:05 可解释高泛化的具身操作统一表征
15:10-15:55 The Data-Driven Approach to Building Effective Computer Agents
16:00-16:45 面向大模型的动作基础模型与交互
16:45-17:15 讨论环节:通用的具身与交互智能体 — 定义,挑战与路线图
13:30-14:05 仿真数据驱动具身大模型进入生产力时代
14:05-14:40 合成数据是具身智能的必经之路
14:40-15:15 破壁·共生: 多源数据融合打破具身智能数据瓶颈
15:15-15:50 Sim2Real范式下具身智能数字引擎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5:50-16:25 AI数据赋能具身智能领域发展
16:25-17:00 数据-算法双螺旋,驱动具身智能范式进化
09:00-09:20 致辞
09:20-09:30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授牌仪式
09:30-09:45 政策解读
09:45-09:55 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发布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发布
09:55-10:00 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介绍
10:00-10:40 演讲《具身智能:学科交叉的新前沿》
10:40-11:20 演讲《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发展趋势》
11:20-12:00 演讲《空天仿生智能赋能硬核科技》
13:30-14:10 演讲《具身智能及其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影响》
14:10-14:50 演讲《基于思维链的空间场景多步认知推理》
14:50-15:30 演讲《基于观测能力定量表征的序列图像自主导航技术》
15:30-16:10 演讲《从Try & Trial到ABCDE的具身智能:理论跃迁与协同进化》
2025年3月28日-30日
具体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北京海淀区永丰路与北清路十字路口往南800米路东)
sqjiang@ict.ac.cn
lucewu@sjtu.edu.cn
guangchen@tongji.edu.cn
zhaojunqiao@tongji.edu.cn
黎老师:18813035110
吴老师:18018598921
韩老师:17611437829
电子邮件:caaiembodiedai@163.com